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解析:貿易戰轉折點,還是短暫停火?

引言:重啟協商,全球關注的經貿轉捩點
2025年5月9日,在日內瓦舉行的中美經貿會談終於釋出重磅訊息——雙方簽署了聯合聲明,內容包括暫停部分關稅、取消先前加徵措施,並承諾建立協商機制持續推進雙邊經貿關係。這次會談雖低調進行,卻被視為中美新一輪經貿互動的分水嶺。
但問題來了:這究竟是一場實質降溫的「轉折點」,還是全球貿易風暴前的「短暫停火」?本文將全面解讀聯合聲明內容,回顧2025年以來的貿易摩擦脈絡,並延伸探討其對台灣、東亞供應鏈與全球市場的潛在衝擊。
一、聯合聲明三大關鍵點
1. 關稅減免:90天內暫停24%,保留10%
美國與中國雙方皆同意對現行加徵的關稅作部分調整,具體內容如下:
項目 | 美國措施 | 中國對應措施 |
---|---|---|
關稅內容 | 原加徵34%→暫停24%,保留10% | 同步處理,美方商品亦調整為保留10% |
範圍 | 包含港澳地區商品 | 涵蓋全美商品進口項目 |
時間 | 初始90天內生效 | 初步為期三個月,未來續議 |
這個安排代表雙方雖未全面取消關稅,但願意在短期內釋放善意訊號,為後續協商預留空間。
2. 非關稅反制措施全面暫停
除了商品加稅,中方亦承諾暫停自4月2日以來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。這可能包括:
- 進口許可限制
- 技術合作審查
- 對美企在中國營運的行政干預
此舉有助於降低企業不確定性、穩定雙邊投資環境。
3. 建立長期磋商機制
雙方代表將由中國副總理何立峰、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賈米森·格里爾共同領銜,未來將輪流在中美或第三國開會。
這代表未來可能形成固定年度對話機制,不再依賴單一峰會處理突發爭端。
二、回顧2025年中美貿易戰的升溫脈絡

1. 拜登卸任與政策轉向
2025年初美國政權更替後,新任總統上台初期為展現強硬立場,連續簽署第14257、14259、14266號行政命令,大幅提高中國商品進口稅率,覆蓋品項從電子零組件、機械設備、稀土原料延伸至新能源汽車。
2. 中方反制升級,稅委會公告連出三道令
中國稅委會旋即發出2025年第4~6號公告,對美國同類商品進行對等加徵稅率,並祭出非關稅反制。中美供應鏈貿易再度緊張,資本市場出現避險操作。
3. 企業壓力與全球震盪
由於雙邊關稅波動過大,Apple、Tesla、Qualcomm 等跨國企業紛紛表示無法進行成本預測;歐洲與亞太地區出現轉單潮與供應鏈重新洗牌。最終促使雙方重啟「日內瓦會談」。
三、這次會談有多「真誠」?
優勢面:
- 雙方主動釋放減壓信號,表示仍重視經貿合作
- 稅率調整方式極具彈性,避免過度衝擊現貨市場
- 加入非關稅反制解除條款,針對企業需求反應積極
疑慮面:
- 沒有明確宣布「停止未來升級」,僅限期90天
- 機制細節模糊,如會議頻率、議題優先順序
- 美國政局與大選前景仍不確定,恐影響談判持續性
四、對台灣與亞洲供應鏈的五項潛在影響
項目 | 正面可能 | 風險可能 |
---|---|---|
電子出口 | 減少美中障礙,轉單回流機會減少 | 成本更可預期,有利長線佈局 |
台股科技股 | 關稅停火利多,短期可能刺激漲勢 | 若未持續談判,回吐風險 |
半導體供應鏈 | 台積電、聯發科等可望維持穩定出貨 | 美國出口管制政策未同步調整 |
新能源車產業 | 中國EV品牌如比亞迪可能鬆綁入美 | 台廠代工零組件市佔或受挑戰 |
投資信心 | 亞洲資金回流,風險偏好回升 | 匯率與地緣風險仍不可輕忽 |
五、這次會談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?
若從歷史經驗來看,中美過去的經貿停火協議常常因政治或安全議題破局,例如:
- 華為禁令升級後中方即中止技術合作
- 美國國會對台軍售案也多次引爆談判崩盤
但與過去不同的是,這次雙方簽署的內容多了機制性保障,如正式指定談判代表、提供明確時限與項目、明示可進行「工作層磋商」,這或許有助於讓談判「制度化」,降低突發反覆的風險。
2025年,全球貿易秩序的重建期?
這份聯合聲明雖不代表貿易戰的終結,但或許是為長期穩定開啟的起點。隨著全球政經格局變動,中美若能重建一定程度的經貿信任,對全球資本、供應鏈布局與通膨壓力皆將產生實質正面影響。
未來投資人與企業決策者,應持續關注:
- 雙方會談是否順利進展為常態機制
- 90天後的關稅延續與否
- 美國選前政局是否影響談判路線
- 亞洲市場是否因此迎來更大資金流動與產能佈局轉向
延伸閱讀推薦
關於我們
崔西 Trading Club 是聚集一群對交易和教育很有興趣的人,我們自由分享彼此的觀點,不只我們自己討論,也跟大家分享,此外也經營 Studio 專門協助 Web3 項目解決人力缺失的問題,透過 PM 的專業視角,將項目的需求拆解,並媒合到合適的人遠,來創造 1 + 1 > 2 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