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解析:貿易戰轉折點,還是短暫停火?

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解析:貿易戰轉折點,還是短暫停火?

引言:重啟協商,全球關注的經貿轉捩點

2025年5月9日,在日內瓦舉行的中美經貿會談終於釋出重磅訊息——雙方簽署了聯合聲明,內容包括暫停部分關稅、取消先前加徵措施,並承諾建立協商機制持續推進雙邊經貿關係。這次會談雖低調進行,卻被視為中美新一輪經貿互動的分水嶺。

但問題來了:這究竟是一場實質降溫的「轉折點」,還是全球貿易風暴前的「短暫停火」?本文將全面解讀聯合聲明內容,回顧2025年以來的貿易摩擦脈絡,並延伸探討其對台灣、東亞供應鏈與全球市場的潛在衝擊。

一、聯合聲明三大關鍵點

1. 關稅減免:90天內暫停24%,保留10%

美國與中國雙方皆同意對現行加徵的關稅作部分調整,具體內容如下:

項目美國措施中國對應措施
關稅內容34%→暫停24%,保留10%同步處理,美方商品調整保留10%
範圍包含港澳地區商品全美商品進口項目
時間初始90生效初步為期三個月,未來

這個安排代表雙方雖未全面取消關稅,但願意在短期內釋放善意訊號,為後續協商預留空間。

2. 非關稅反制措施全面暫停

除了商品加稅,中方亦承諾暫停自4月2日以來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。這可能包括:

  • 進口許可限制
  • 技術合作審查
  • 對美企在中國營運的行政干預

此舉有助於降低企業不確定性、穩定雙邊投資環境。

3. 建立長期磋商機制

雙方代表將由中國副總理何立峰、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賈米森·格里爾共同領銜,未來將輪流在中美或第三國開會。

這代表未來可能形成固定年度對話機制,不再依賴單一峰會處理突發爭端。

二、回顧2025年中美貿易戰的升溫脈絡

1. 拜登卸任與政策轉向

2025年初美國政權更替後,新任總統上台初期為展現強硬立場,連續簽署第14257、14259、14266號行政命令,大幅提高中國商品進口稅率,覆蓋品項從電子零組件、機械設備、稀土原料延伸至新能源汽車。

2. 中方反制升級,稅委會公告連出三道令

中國稅委會旋即發出2025年第4~6號公告,對美國同類商品進行對等加徵稅率,並祭出非關稅反制。中美供應鏈貿易再度緊張,資本市場出現避險操作。

3. 企業壓力與全球震盪

由於雙邊關稅波動過大,Apple、Tesla、Qualcomm 等跨國企業紛紛表示無法進行成本預測;歐洲與亞太地區出現轉單潮與供應鏈重新洗牌。最終促使雙方重啟「日內瓦會談」。

三、這次會談有多「真誠」?

優勢面:

  • 雙方主動釋放減壓信號,表示仍重視經貿合作
  • 稅率調整方式極具彈性,避免過度衝擊現貨市場
  • 加入非關稅反制解除條款,針對企業需求反應積極

疑慮面:

  • 沒有明確宣布「停止未來升級」,僅限期90天
  • 機制細節模糊,如會議頻率、議題優先順序
  • 美國政局與大選前景仍不確定,恐影響談判持續性

四、對台灣與亞洲供應鏈的五項潛在影響

項目正面可能風險可能
電子出口減少障礙,回流機會減少成本預期,有利佈局
科技關稅停火利多,短期可能刺激漲勢持續談判,回吐風險
半導體供應電、可望維持穩定出貨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同步調整
能源產業中國EV品牌比亞可能鬆綁代工零組件挑戰
投資信心亞洲資金回流,風險偏好回升匯率地緣風險不可輕忽

五、這次會談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?

若從歷史經驗來看,中美過去的經貿停火協議常常因政治或安全議題破局,例如:

  • 華為禁令升級後中方即中止技術合作
  • 美國國會對台軍售案也多次引爆談判崩盤

但與過去不同的是,這次雙方簽署的內容多了機制性保障,如正式指定談判代表、提供明確時限與項目、明示可進行「工作層磋商」,這或許有助於讓談判「制度化」,降低突發反覆的風險。

2025年,全球貿易秩序的重建期?

這份聯合聲明雖不代表貿易戰的終結,但或許是為長期穩定開啟的起點。隨著全球政經格局變動,中美若能重建一定程度的經貿信任,對全球資本、供應鏈布局與通膨壓力皆將產生實質正面影響。

未來投資人與企業決策者,應持續關注:

  • 雙方會談是否順利進展為常態機制
  • 90天後的關稅延續與否
  • 美國選前政局是否影響談判路線
  • 亞洲市場是否因此迎來更大資金流動與產能佈局轉向

延伸閱讀推薦

關於我們

崔西 Trading Club 是聚集一群對交易和教育很有興趣的人,我們自由分享彼此的觀點,不只我們自己討論,也跟大家分享,此外也經營 Studio 專門協助 Web3 項目解決人力缺失的問題,透過 PM 的專業視角,將項目的需求拆解,並媒合到合適的人遠,來創造 1 + 1 > 2 的效果。

加入 LINE 社群,讓我們一起成長!

Read more

什麼是 Layer 0?打造 Web3 互通性的新基礎層

什麼是 Layer 0?打造 Web3 互通性的新基礎層

隨著區塊鏈生態系持續擴張,出現了眾多架構各異的網路,如 Ethereum、Solana、Cosmos 和 Avalanche 等,這讓「鏈與鏈之間的互通性」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。Layer 0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。 Layer 0 是一種比現有區塊鏈更底層的基礎設施。它不是另一條區塊鏈,而是用來「連接所有鏈」的底層協議,目的是實現真正的互通性、可擴展性與模組化,為未來的 Web3 構建基礎。 Layer 0 是什麼?重新定義區塊鏈基礎結構 在傳統的區塊鏈堆疊架構中,我們常見的分類如下: * Layer 1:基礎公鏈,例如 Ethereum、Solana、Avalanche,負責處理交易與網路安全。 * Layer 2:建立在 Layer 1 之上的擴容解決方案,如 Arbitrum、Optimism,

BTC DeFi 是什麼?重新定義比特幣的金融價值

BTC DeFi 是什麼?重新定義比特幣的金融價值

過去,比特幣(BTC)一直被視為「數位黃金」的代名詞——一種價值儲存工具,而非參與金融活動的基礎資產。但隨著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在以太坊和其他智能合約鏈上快速發展,比特幣社群也開始尋求將 BTC 賦予更多用途,讓它不只是「囤幣」,而能成為參與去中心化經濟體的活躍一員。 這股潮流被稱為「BTC DeFi」,代表一種新興的基礎建設與創新,將比特幣帶入智能合約、借貸、流動性挖礦、穩定幣發行等金融活動中。從過去的 HODL,進化到高效的資產配置。 為什麼 BTC DeFi 正在崛起?比特幣不再只是儲值工具 BTC DeFi 的興起,來自於比特幣持有者對資產活化的強烈需求。根據 Glassnode 數據,市場上超過 60% 的比特幣一年以上未被移動,這代表數以千億美元的資產正被「閒置」。 但比特幣本身並不支援智能合約,無法直接參與 DeFi 應用。這時,

跨鏈技術:解鎖 Web3 多鏈未來的關鍵技術

跨鏈技術:解鎖 Web3 多鏈未來的關鍵技術

在區塊鏈的早期階段,每個鏈就像一座孤島——自成一體,有著自己的規則、標準與社群。但隨著生態系統逐漸壯大,跨鏈技術(Cross-Chain Technology)的重要性日益凸顯。現在,僅僅擁有加密資產已經不夠,這些資產還必須能夠在多個鏈之間自由流通、交互與應用。跨鏈互通成為下一代 Web3 的骨幹技術。 跨鏈技術對加密世界的意義是什麼? 跨鏈技術指的是區塊鏈之間可以互相「溝通」、交換資訊與資產的能力。它打破了像 Ethereum、Solana、BNB Chain、Avalanche 和 Bitcoin 等區塊鏈的隔離,讓整個加密世界變得更加一體化。 隨著使用者資產日益分散在不同鏈上,互通性變得不可或缺。無論是將代幣從一條鏈轉移至另一條鏈,或是在一條鏈上觸發另一條鏈的智慧合約,跨鏈技術都能讓這些操作變得輕鬆——而用戶甚至無需離開自己的錢包。 在背後運作的,可能是代幣橋、包裝資產(wrapped assets)或像 Cosmos IBC、LayerZero 這類跨鏈訊息協議。這些技術充當鏈與鏈之間的橋樑,讓 dApp

美國政府要買比特幣?白宮「加密沙皇」Sacks:若符合預算中立,或可成真

美國政府要買比特幣?白宮「加密沙皇」Sacks:若符合預算中立,或可成真

美國政府可能購買更多比特幣(Bitcoin)的話題再次引發市場熱議。近日,美國白宮新任 AI 與加密政策負責人(俗稱「加密沙皇」)David Sacks 在「Bitcoin 2025」大會上透露,美國政府具備法源可以增持比特幣,只要能夠「預算中立(budget-neutral)」地完成這項操作。 美國持有近 20 萬枚比特幣:來自歷年沒收與查扣 根據 CoinGecko 2025 年 4 月報告,美國聯邦政府目前持有約 198,012 枚比特幣,市值超過 210 億美元,已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「機構級」持幣者之一。這些資產主要來自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的沒收行動,包括: * 2020 年查封 Silk Road 市場,獲得 69,370